所謂嬌氣,是指意志薄弱,不能吃苦,習慣于享受的行為方式,其實質是孩子惰性心理品質的反應,它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學習、同伴交往和社會適應,故應及時糾正。
改正嬌氣、任性等不良行為習慣,應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,如聽故事、畫畫、唱歌謠、舞蹈、游戲等入手,寓教于活動之中,以活動改變行為。從整體上來說,不良言行的克服要以孩子全面的人格素質培養作為堅實的基礎,避免顧此失彼,使其心靈能得到統一、健康、和諧的成長。
一、自然素質的利用
雖然孩子的嬌氣行為主要決定于環境的影響,但孩子的先天素質也有一定的作用,其中氣質類型是一較為突出的方面。嬰兒的氣質可分成平靜的、難對付的和慢慢活躍起來的三類。平靜的兒童情緒好,易于適應環境;難對付的兒童常常大驚小怪,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環境;慢慢活躍起來的兒童,不夠活潑,對新奇事物有退縮、消極的反應。難對付的兒童的父母有時放任自流,或有時挫折兒童(如用敵視方式回答他們的要求),更增強了他們原來就有的易對抗、易激動的特征。所以,年輕的父母應該了解孩子,因材施教,不可求成心切而操之過及、拔苗助長。
二、民主式教育
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孩子相關的行為。權威式教育,孩子感到強烈威懾感,易形成說謊及對他人不友善的行為;放任或溺愛的教育方式,則誘發孩子任性、懶散、嬌氣的習慣。適當的教育方式應是民主的,即既要嚴格要求孩子,又可根據孩子的特點,適當滿足孩子自己的要求、愿望,具有一種親密的親子關系(依戀關系)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順其自然的教育。
三、自我服務性勞動
父母給孩子安排適當的、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,如穿衣服、刷牙、洗臉、洗手絹、掃地等,并予以及時的指導與表揚,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和獨立意識,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著嬌氣心理的產生。因為對于孩子的影響來說,除了生動、形象的言語教育外,直觀、具體的活動同樣潛移默化地發揮重要的作用。
四、引導兒童的利他行為
孩子的嬌氣往往是與自私、任性等不良行為相伴而生的。對此,父母可以經常支持、鼓勵孩子進行一些利他行為、親社會行為,如將自己的文具、玩具與同伴分享,陪更年幼的小朋友回家,交還撿拾物品,講衛生、講文明、懂禮貌等等,以期通過良好行為改變不良行為。幼兒專家認為,積極引導這些利他行為,對于兒童的信任感、獨立感的成長以及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十分必要的,同時也有助于克服幼兒期常見的自我中心傾向與嬌氣、任性行為。
五、同伴是大膽的范例
同伴對于孩子的積極、消極行為均有強烈的、持久的影響力,因而父母在指導孩子交往同伴方面應特別引起注意。對于具有優良品質的同伴,應該鼓勵孩子多與交往,并激發幼兒好強、競賽性心理,引導孩子學習、模仿。而對于具有類似自私、嬌氣、任性等不良行為的同伴,應引導孩子少與之交往,并指出該同伴的缺點所在,使孩子在父母評價同伴的同時,也得到明確的告誡,即旁觀者效應的間接強化。這種策略同樣適應于電視節目、電影、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教育,即讓孩子在多種教育途徑中,在平常點點滴滴的教育中感化、同化優良品質,而抵制、消除不良言行。
六、有效的表揚與批評
表揚與批評是鞏固良好行為習慣、消除不良言行的重要強化手段。但有效的表揚和批評必須遵循以下一些原則:表揚和批評是有條件的、非隨意的、及時的;表揚和批評要同時說明優點和缺點的各個細節,使孩子知其所以和指向;用孩子先前的言行、成績作為評價當前行為的背景;評價時考慮到孩子為完成良好行為付出的努力,以表揚為主,并提出下一個期待目標;培養孩子對某一行為自我評價和自我約束力的能力;父母對孩子表揚、批評的標準必須前后一致、相互配合;批評、懲罰的強度、力度要考慮到孩子的氣質類型及自尊心水平,講究評價的實際效應。